当前位置: kaiyun开云平台 >> 党团学工 >> 党团学工 >> 正文

研究生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 ——“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读书会”(2023年第4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22 阅读数:

2023年4月27日上午9时至12时,2023年第4期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读书会在研究生院教学图书综合楼0314教室举行,本次读书会围绕 “科研与思维”的主题展开,张永理老师主持,由刘民昊、钟文迪与闫恺妮三位同学主讲。

第一位主讲者刘民昊同学分享了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Lucién Lévy-Brühl)的《原始思维》一书。

列维-布留尔在这本书中将原始人的思维与当时西欧社会地中海人的思维作比较,确定了原始人的智力过程。作者认为“原始人”的思维就是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现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思维。与之相对应文明人的思维——受矛盾律支配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能容忍矛盾,它只要一发现矛盾,就为消灭它而斗争,原逻辑的思维则相反,它对理性要求是不关心的。作者提倡实证主义,实证研究——“在事实本身中去找解释”,认为“原始社会”与“地中海文明”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是质而非量的差异,二者所立基的思维方式有着根本不同(原逻辑—逻辑),因此应从其本身的角度出发,而未必要合于现代人的思维,因此作者在书中反对运用万物有灵论来解释原始人的思维,并通过大量的原始人集体表象的素材归纳出原始人思维背后真正的本质,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关于这本书在学术研究与写作中的启示主要是:一是《原始思维》遵循较为传统的社会科学论著的思路,前几章中提出核心要旨,阐释原理;随后几章予以展开,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并整合材料给予支撑;最后尝试予以提升,如发掘原因与归纳特征。启示我们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需要收集大量的有价值的素材,并且对之分析整理,从素材探寻问题的表象与本质,并区分两者;在论证观点时,要避免陷入循环论证。二是在研究问题是,不能只看表象就进行似乎是合理的推理,而需要对事情事物的本质与联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我们在学术研究时,总是会认为预先假设好一个自认为是合理的论证逻辑,然后“顺理成章”完成假设的论证,但是我们的论证逻辑往往是禁不起推敲的,就像作者认为原始人在某些情况下作出和我们一样的判断,即认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我们本质上一致的论断是可笑的一样。

张老师在点评中补充道:一是原逻辑在法语中是prélogique,从前缀来看,我们可知原逻辑是先于逻辑的,是在逻辑产生之前就存在的,原始人的思维根本没有达到逻辑思维这个层次,他们的思维中就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原逻辑不是非逻辑或反逻辑。二是对论据即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列维-布留尔通过分析原始人的制度、语言、仪式、图像、风俗、神话以及旅行家等对原始人生活描述的日记见闻录、人种志等大量的素材归纳论点:原始人的思维以集体表象为特征。从表象中揭露深刻的本质。互渗律体现的不是逻辑思维,而是逻辑产生以前的“前逻辑思维”。三是列维-布留尔认为一些学者用万物有灵论或心理错觉理论来解释原始人的思维都是不合适的,无论是万物有灵论还是心理幻觉说都无法解释原始人的思维过程。他认为原始人的思维是一种以互渗律为特点的神秘的思维,这种思维强调的是信仰而不是推理,原始人无法区分存在物和客体。列维-布留尔认为万物有灵论和心理错觉论均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提出的观点和推理不能够相互论证。我们很多人写文章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写论文应该学会利益因果律和矛盾律,用实证逻辑、理论思维、唯理论逻辑来取代原逻辑思维。我们在写文章时不能依靠信仰而是要注重事实与逻辑,分清楚问题的现象和问题的本质。

四是《原始思维》中多次提及中国人的思维很多方面具有前逻辑思维的特征,并且有很多例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落伍与科学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思维上还没有从原逻辑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史也解惑了“李约瑟问题”:中国古代的工艺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层面。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不足有关。结合当前学术写作与研究中的某些突出现象如当前许多的学者、研究生在写作时常常弄不清楚问题的表象、问题本身、问题的原因以及问题的本质之间的区别,搞不清存在物和客体两者的区别。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很多人的思维中原逻辑思维为主,与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现代人的素质要求差距甚远。例如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2006年彭宇案中的法官说“既然不是你撞的人,你为什么还要去帮忙扶呢”,这句话暴露出这位法官根本不懂逻辑,专业素质也很低。可见,不懂逻辑有时候会害己害人,所以,彭宇案中没有赢家。

第二位主讲者钟文迪同学分享了日本学者中村元氏在1948年写的《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一书。

《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一书从语言、文化和佛教在中国的融合程度来分析中国人的思维方法。首先,汉语往往是主语在前,述语在后,同时主语往往都是人,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思维多以人为中心,即使是了解客观事物,也不把人分离区理解。其次,几乎一切的词语都是个别的观念,满足特殊化的需要,而不是概括的需要,再有就是对佛教的接受,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抽象的、规律的东西的忽视。钟文迪同学由此谈到该书对自己的启示是:我们在研究写作时,应该要有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同时也必须学会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学习,坚持从客观的角度来度量自己,不可骄傲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张老师点评中补充道:一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书浩如烟海,真正触及到中国人问题本质的著作并不多;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历史、人物、风俗等方面研究中国的人很多,但是专门从从中国人的思维方面研究的人和著作非常少,能够达到中村元氏这样的高度寥若晨星。这是本书对中国人的思维方法研究得非常透彻,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中国人,读起来非常震撼!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虽然作者研究的出发点出于服务于对中国侵略的需要,动机是邪恶的,但是其中的很多分析是中肯的。我们需要学习的在学术研究中是如何避免该书中提到的具象的知觉之重视、抽象思维之未发达、个别性之强调、个人中心主义、重视身份的秩序、折衷融和的倾向等思维特征,这些都是规范学术研究的阻碍。

二是历史上中国的文学、史学较为发达,形成的中国人某些思维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利,应该避免:第一个是对联思维,如青山对绿水,桃红对柳绿,很多对子看起来很美,对仗工整,其实是没有逻辑的,只是个别悟性高的人灵感的发挥;第二个是类比思维与拟人化思维,这些方法都是不能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三是模糊思维,对事物没有清晰的定义,它不但缺少精确性而且缺乏客观性,容易造成歧义。不同的读者读起来就是各有各的理解,说起来是见仁见智,实际上是不精确导致分歧甚至争端。还有就是在这本书说的语言中没有复数形式。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讲,现代化一般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器物、技术层面的,如洋务运动;第二层是制度层面的,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第三层是文化层面的,就“五四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法治社会对人情社会的逐渐取代。其中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核心素质就是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培育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的惯常方式,这是现代化对我们的素质要求。

最后,闫恺妮同学分享了美国当代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Basic Economics, A Common Sense Guide to the Economy)一书。

作为一本科普类书籍,该书的英文原名就告诉读者,经济学不是教人如何赚钱、如何经营企业或如何预测股市波动。经济学是对因果关系的系统研究,揭示以特定方式做特定事情时会造成何种结果。因此,告诉读者用正确的经济学知识来认识一些过往的错误何以产生。索维尔从“稀缺性”开始进入正题,以利润、成本、投资、国际贸易、雇佣等核心概念为主线,让读者了解了应该具备的经济学常识。同时通过丰富的正反面案例,启发人们对政府、媒体、政治家、公知的某些政策或言论保持警醒和怀疑,也让读者对房租管制、贸易平衡、贫富差距、统计数据产生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对她的启示是,通过本书了解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明白了应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同时本文正反案例对比的写作手法也为其提供了写作思路。

针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张老师补充主要如下:一是我们的研究要学会从日常不自知的错误认知中解脱出来,经常反思,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尤其是要学习如何解释问题中的因果关系,这一点在学术研究中至关重要。二是经济学并非教会人们如何赚钱,但是可以教我们如何分配稀缺资源,这有助于培养我们学术研究中用新的视角进行分析。三是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的目录中章节标题都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是非常规范的表述方式,希望同学们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按照这本书的标准拟定各级标题。目前,很多文章的标题冗长,甚至是一个中间还有逗号连接很长的句子,犯了论文写作的常识性错误。还有的是公文式标题,犯了论文写作与公文写作混淆的错误。四是从社会保障专业的角度学习这本书的有关内容,作者对最低工资法、医疗、住房、劳动力市场与失业等的论述,加深我们对社会保障的理解。


附:研究生第二课堂介绍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生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社会保障专业读书会》是在张永理老师指导下,为全日制专业研究生课外开设的公益课程,旨在逐步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术思想、思维逻辑、科学方法和学术规范。读书会的方式是学生通过阅读学术名著发现和找到其中的写作逻辑,在阅读名著之后以课堂PPT展示学习名著中的意识(观念)、思维(逻辑)、态度(伦理)、立场、方法、文风(规范)等方面,按照专题形式进行研读,从学术立场、学术观点、内在逻辑、框架设计、材料选择、论证过程、写作风格、研究方法运用及其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消除出现目前学术研究中的某些不自知的常识性错误,学生在经典著作阅读中获得成长,培养真正具有初步的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的科学规范与素养技能。

张永理老师自2012年起开设公益性硕士生的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由老师开列经典书目阅读清单,并且每半年更新一次阅读书目清单内容,在春季、秋季同期开设,学生根据书单的安排,每2周举行一次,每年16-20次。每次由1-2位学生线下主讲所读名著,老师点评并且补充完善。至今一共举办120多次,期间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有过短暂中断,2023年初疫情结束后恢复进行。

图片、文稿由钟文迪提供。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科研资讯